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080901
二、专业介绍
1.专业历史沿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立于2003年并招收第一届师范生,2006年师范生停招,转为非师范专业办学,201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黑龙江省专业评估,在专业排行榜中获省第12名的佳绩,非师范专业办学16年里,本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基于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逐步形成“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专业鲜明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50%的毕业生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城市就业,为省内外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2.专业特色定位:202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恢复师范类招生后,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办学,以“工程+师范”为专业特色,基于前期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工程特点,依托我校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优势,正在逐步构建“学科支撑、实践驱动、工程为基、师范为能”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建设理念: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托大庆市知名中小学名师团队开展多元化的综合课程设计与创新实践课程,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具有铁人精神特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卓越教师。
4.师资基本情况:专业目前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45岁以上6人,35至45岁3人,其中2人博士、7人硕士,专业负责人有国外访学经历。
5.未来就业岗位:主要就业岗位包括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教师、面向青少年的编程教育人员、计算机技术相关开发人员等,以满足我省乃至全国几千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社会计算机教育培训机构对于人才的需求,着力建设成为省内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专业。
三、培养目标
(一)总目标
本专业立足龙江,辐射全国,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具有铁人精神特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中学教育专业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在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教研以及教育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骨干教师。
(二)分目标
目标1: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与教育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能够胜任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并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目标2: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能够根据中学生的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组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外活动。
目标3: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计算机与教育学的发展动态,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目标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具备铁人精神特质,热爱教育事业,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具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
四、专业学制及学分规定
四年制本科,专业人才方案规定毕业最低应修学分,“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积分和学生德育考核合格,并达到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准予毕业。
五、授予学位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基于学科素养,开设的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Linux系统管理等课程;
2.师范教育课程:基于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开设的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学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等课程;
3.专业特色课程:融入工科计算思维与工程意识,开设的课程包括软件工程概论、Linux系统管理、算法分析与设计、Web前端开发基础、Web程序设计等课程;
4.师范特色专业课程:基于专业能力与师范融入的创新教育课程,开设的课程包括青少年智能编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竞赛辅导以及Python语言程序设计、Python数据分析技术等课程。
七、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见附件)